河南省平顶山市委统战部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河南省委、平顶山市委关于加强新时代海外统战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侨为桥”,着力打造“我为海外华侨华人上网课”志愿服务工作品牌,积极培养壮大友我海外力量,推动中原特色文化“走出去”,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侨务力量。
加强部门联动,形成工作合力
成立平顶山市侨务(海外统战)工作联席会议,激活用好部门协作机制,形成省、市、县三级上下联动、各成员单位横向互动的工作局面。发挥侨务资源优势,在“志愿服务网”注册“平顶山市侨办文化志愿服务队”,首批选拔20名有海外华校教学经历的往届外派教师、11名公办学校在职教师、17名具有不同文化专长的爱心人士和162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优秀大学生进入志愿者信息库,并根据专长分配志愿岗位,登记服务时长,发放志愿服务证书。志愿者们顾全大局、热情参与,克服时差影响,想方设法从繁忙的工作和学习中挤出时间参与志愿服务。举办平顶山市第一届“鹰侨杯”海外华文教育志愿者技能大赛,在310名参赛志愿者中评选出了35名“优秀志愿者”。45名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毕业生被聘到国外华校担任老师,23名优秀大学毕业生成功考取研究生。
强化基础支撑,打造“一库一站一基地”
建立“平顶山市标识性文化资源库”。深入12个县(市、区)调研,挖掘本市汝瓷文化、根亲文化、曲艺文化、墨子文化等具有鲜明本地特色的文化资料,建立“平顶山市标识性文化资源库”,入库汝瓷、郏县大铜器、鱼灯花社舞、剪纸等文化遗产251项。围绕文化遗产解读,选拔140名“遗产守护人”,全面开展文化名人讲座、文艺节目演出、文艺团体交流,为海外文化传播提供资源支撑。搭建为侨服务平台。依托英国“河南老乡会”、加拿大“华侨华人志愿服务中心”以及巴拿马、美国、南非等国30个华侨华人组织做好为侨服务工作,负责组织学员,确定教学需求,提供支持帮助。建立文化交流基地。2023年,平顶山市华文教育基地(平顶山学院)被授予“河南省华文教育特色基地”称号,并依托河南城建学院、弘宝汝瓷研学基地等组建市级文化交流矩阵,为华文教育提供阵地保障。
凸显文化优势,打造精品课程
完善教学体系。依托平顶山文学院师资力量,加强与南非树德学院等华校和孔子学院学术交流,大力开展华文教育理论研究、华文教材研发、华文教师培训等工作,实施优秀教案评选工作,并根据课堂效果反馈,及时优化课程方案。坚持精准授课。充分认识华文教育对象需求和华人社会情况的多样性,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面向加拿大中老年华人群体,开设中医药、国画民乐等兴趣教学班,聚焦“汉语+”教学,帮助南非、印尼、美国、英国华校开设中文算术、中文写作、国际汉语考试辅导等学科类课程。强化政治引领。引导海外侨胞宣传中国和平发展理念和发展成就,全面加强对海外侨胞和留学生的政治引领,凝聚友我力量。积极协办国侨办主办的“中华文化大乐园——欧洲园”活动,全方位展示中原文化。平顶山市先后在加拿大、南非等6个国家开设文化志愿课堂,设置32门课程,教学班逐步增加到65个,累计授课2100多学时,惠及11500多名海外华侨华人和华裔青少年。
深化活动内涵,凝聚发展共识
坚持以小切口做大文章,通过文化共情的凝聚,在线上组织鹰城少年儿童和海外华裔青少年开展“手拉手”结对交友活动,你教我外语,我教你中文,大家成了“越洋”好友。通过姓氏文化的讲授,部分海外侨胞主动问询,渴望回乡寻根问祖。协助世界刘氏宗亲会在鲁山举行祭祖活动,来自美国、荷兰、加拿大、马来西亚的60余名世界刘氏宗亲参加此次活动。通过对家乡发展的推介,依托各国华侨华人组织,开展海外招商和经济交流,接待返乡侨领15人次,举办专场宣传推介会7场,实地走访调研产业项目20余个,释放海外招商、吸引投资潜力。举办“月是故乡明 千里共婵娟”平顶山市2023年海外侨胞中秋联谊活动,来自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11个国家、10个侨团的30名平顶山籍侨领、学术专家、侨资企业代表人士参加。通过整合现有要素资源,积极引导海外侨胞参与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联络海外高层次人才围绕“中国尼龙城”建设、生物医药等全市产业发展方向,全面开展交流合作。
来源:中国统一战线杂志2024年第1期(作者:中共平顶山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