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工作要闻
  • 统战动态
  • 创新之窗
  • 多党合作
  • 党外知识分子
  • 民族宗教
  • 非公经济
  • 港澳台侨海外、根亲文化
  • 纪检工作
  • 河南欧美同学会
2024年5月31日 星期五
  • 郑州
  • 开封
  • 洛阳
  • 平顶山
  • 安阳
  • 鹤壁
  • 新乡
  • 焦作
  • 濮阳
  • 许昌
  • 漯河
  • 三门峡
  • 南阳
  • 商丘
  • 信阳
  • 周口
  • 驻马店
  • 济源
信阳师范大学用青春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者: 发布日期:2025-09-16 浏览次数: 次

信阳师范大学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铸牢”融入学校立德树人全过程,组织民族团结实践团队奔赴新疆、广东省等7省16市,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传递民族团结意识、促进文化交融的过程中,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在基层土壤里不断汲取养分,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注入青春力量。

豫疆筑同心 教育援疆促交融。“同心筑梦”实践团走进新疆,打造“石榴籽心连心,团结之花绽放校园”民族团结主题课堂,讲述豫哈两地共筑教育梦的故事,共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组织“团结杯竞智赛,民族知识我最棒” 知识竞赛、“彩绘团结情,共筑中国梦” 手抄报绘画活动,学习民族政策知识,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对民族团结的理解,用实际行动架起两地沟通桥梁,助力民族团结教育与边疆教育发展。“石榴籽心向党,新思想润新疆”民族实践宣讲团由新疆籍学子组成,他们带着“在外求学见闻”回到阿克苏、喀什、和田乡村,解读党的民族政策,组织宣讲活动6场,覆盖群众600余人次,成为政策宣讲“活喇叭”。

语润推普行 语言相通筑同心。“语润丹淅,推普兴乡”实践团扎根南阳淅川县移民社区,创新“普通话+民族文化”融合教学,建立“中华民族语言文化档案”,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语言纽带。“别开声面”实践团深入大别山革命老区以“声音”为媒,以普通话为桥,通过参观学习、实地探访、口述历史采集等方式,发掘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弘扬大别山精神。

非遗传根脉 文化认同聚合力。“薪火相传”非遗实践团走进信阳浉河区第十三小学,在扎染、叶雕工艺课课上,以“非遗共赏”强化“文化同源”认知,用传统技艺诠释“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指尖传承。“遗”脉相承实践团,聚焦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课题,深入洛阳瀍河、新乡等地,通过深度访谈、实地观察、影像记录等方式,系统调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与传承现状,探寻中原非遗的当代表达,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生机,真正实现“遗”脉相承,薪火永续。

返乡促建设 思想引领聚民心。“籽籽一心,叶叶共春”实践团,返乡走进民族村落、民族家祠、民族文化宫和博物馆,积极参与基层治理与志愿服务,深化民族情感交融,推动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构建和谐共融的民族关系。崇实书院”强国有我”实践团追随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足迹,深入龙门石窟、民族社区等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青春之力弘扬产业报国、文化传承风尚。

从大别山深处的非遗工坊到锡伯族博物馆,从广州市陈家祠到洛阳河洛文化保护区,从天山脚下的歌声到丹江岸边的普通话课堂,信阳师范大学青年学子踊跃投身于新时代火热的社会实践当中,用脚步丈量民族团结的深度,以行动书写青春担当,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谱写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青春画卷。(费泽丹 丁舒雅)

来源:信阳师范大学党委统战部



版权所有 河南省委统战部 未经许可-严禁复制 访问总量:
邮箱:genzaizhongyuan@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路14号 邮编:450003
Copyright www.rootinhenan.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60386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