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传说:忠孝丹心铸 英雄美名扬
作者: 发布日期:2022-11-15 浏览次数:

在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流传着一首长篇叙事民歌《木兰诗》,它和《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双壁”,是古乐府民歌中最著名的两大代表作。《木兰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拒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塑造了巾帼英雄花木兰这一不朽形象。数百年来,它所携带的文化能量和活力,抵挡了岁月的剥蚀,成为今天具有鲜活生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就了一个美丽而伟大的传奇。

木兰生活的年代,处于社会融合和动荡的非常时代,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多次入侵,国家进行大规模地征兵,木兰的父亲魏应汉也在应征之列,但这时的魏应汉年事已高,身体多病,无法出征。木兰看见父亲心急如焚,心想父亲已是暮年之人,怎能经得起战场厮杀。如若不让父亲应征,年幼的小弟又怎能替父应征呢,就在自己心乱如麻时突发奇想,自己虽为女流,但从小随父练就一身好武艺,值此国难当头,何不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心意已决,把想法说与全家。谁料当即就遭到家人的反对,木兰苦苦相求,最后与父亲比武较量,胜者出征,作为决断,比武中,魏应汉毕竟上了年纪力不从心,几个回合已是气喘吁吁败下阵来,这才同意木兰替父从军。

关于木兰名字的由来,有一段有趣的传说,故事在虞城县志上有所记载,据说木兰家的庭院里有一棵碗口粗的木兰树,这棵树是十多年前木兰父亲在木兰山访友回乡时,朋友送给他的,朋友送他时说,这是木兰山中一支独特的根生木兰,只长叶不开花,听老人说,若见得此树开花需栽树人有大福大贵,此树开花之时,恰是栽树人降幅之时,我已到了古稀之年,怕难有如此福分见到,正想赠予你。魏应汉回到家中将此树栽在庭院里,一晃已有十年,他年年悉心施肥浇水,盼望它开花,但始终未见含苞,想起老友的话,老想看到木兰树开花的情景,还特意请来花匠进行管理,经过悉心的照料,这年春天,木兰树果真开了洁白的木兰花,就在木兰花开的同时,妻子也临盆了,就为女儿取名木兰。为什么又叫花木兰呢?据考证,木兰辞中从未提到过花的字眼,到了明代戏剧家徐渭以木兰辞为蓝本,改编《雌木兰代父从军》剧本后,木兰开始姓花了,因为作为戏剧人物出来,木兰要交代自己的出身,无姓不行,徐渭明白,木兰得名于木兰花,于是以花为姓,女子冠以花姓使其形象更加美好,这也是戏剧小说作者常用的手法,抗日战争期间,梅兰芳创作京剧《木兰从军》,抗美援朝期间,常香玉豫剧花木兰,就把花木兰这个形象推的红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大家也都误以为木兰姓花,如果在当时有人说木兰不姓花姓魏,肯定会遭到众人的反驳,所以以讹传讹至今。

现在每逢农历四月初八是木兰的生日庙会,在虞城县,有“一年一个四月八,谁家不来谁家瞎”的说法。“瞎”在虞城就是过得不好、混得不如别人的意思。因而,每逢庙会,当地人都放下农活和工作去赶庙会,家家户户买酒备菜,邀请朋友,款待亲戚。周边各类商人们也都争先恐后来赶木兰生日庙会。

2005年11月11日,虞城县申报的“木兰传说”被文化部正式确认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结束了“木兰故里”长期以来的争论;2007年3月,《木兰传说》列入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5月22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作出决定,正式命名虞城县为“中国木兰之乡”,并同意商丘市虞城县挂牌成立“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2008年6月7日,商丘市虞城县《木兰传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木兰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奇葩,是特殊的文化符号。木兰有容纳四海的胸怀,有替父从军的大孝,在她身上表现出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仁、义、礼、智、信’美德。“木兰精神”将会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的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

来源:虞城县委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