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河南永城“王庄遗址” 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必然性
作者: 发布日期:2024-11-08 浏览次数: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散布在中华大地上的各聚落、各部族等不同文化类型融合交流、相互影响,最终创造了灿烂辉煌、绵延至今的中华文化,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今天要“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必须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这是中华民族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历史和奇迹,也是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和文化佐证。随着中国考古事业发展,那些湮没在沧海桑田巨变的历史地层中的文物生动地证明了远在上古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就已经形成。被评为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的河南永城王庄遗址,正是这样的一项重要成果。

王庄遗址位居古睢水、济水之间,是目前豫东地区最大的新石器时代大汶口中晚期聚落文化遗址,距今约5000年,目前挖掘出土的文物显示出以大汶口文化为主,同时融合中原仰韶文化、南方的屈家岭文化、良渚文化等多种文化特点。

学界研究一般认为,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共同的文化。那么从王庄遗址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在这一历史时期已经形成。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其出土文物体现的文化融合和共同的文化记忆。在没有成熟的文字记录之前,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记忆就留存在那些掩埋在地下的陶器、骨器、石器、玉器中。如果这些文物会说话,他们会告诉你,用黑陶制成的贯耳壶,是不同于典型的大汶口文化的红陶,而是具有显著的屈家岭文化特征;小口尖底瓶与盆口直腹平底罐相结合的双耳背壶则体现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半坡类型与大汶口文化的相互融合,更有体现良渚文化的玉琮、玉钺等玉器制品等等。这不仅代表着以山东大汶口为代表的大汶口文化由东向西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显示了新石器时代的中华大地上,四面八方不同地域文化之间频繁的交流和密切往来,各个族群之间密切交流、彼此借鉴、相互融合,逐步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基因。在这片大地上,中华先民们并没有严格地区分你我,而是在“你来我去、我来你去”的交往中形成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文化特点,造就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

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历经几千年的发展,积淀为中华民族历史共同体。王庄遗址挖掘的大汶口文化遗址之上,同时还覆盖有龙山文化、商、周、汉、唐、宋、金、元时期的遗存,时间跨度长达5000多年,真正实证了商丘“5000年文明不断代”的历史,也实证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历经5000多年成为历史共同体,在今天更是成为有着深厚历史底蕴和博大文化基因的现实共同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一个当下建构的问题,而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历史,重新唤起人们的共同文化记忆的问题。只要我们认真的研究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研究中华文明的发展史,我们就会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在中华大地上,不论现在是哪个少数民族的,也不论是有何种地域文化特色或信仰的,大家总是很容易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中发现“我们也是”这样的归属与认同。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实根本上要做的不是在区分“你”与“我”如何不同基础上的各种宣传或说服,而应该是从历史和文化的视角强调原本就是“我们”,是“我们”在历史中的不同发展和共同创造,是“我们”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像王庄遗址这样的历史遗产就是最好的实证。

来源:永城市委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