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津县有位“带墨镜”做针灸的名医,虽然眼睛看不见,但丝毫不影响手中银针精准入穴。在小潭乡卫生院的中医科,只见他在患者“三里膝”处往下比了“四指”,询问患者身高后,又往上走半厘米,就找到了最酸痛点,随着纤细的“银针”进入皮肤,患者紧绷的躯体也放松下来。
他就是延津县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杰出代表、全国自强模范申长远。
一场针灸下来,即便是开着空调,申长远的额头也“结”出紧密的汗珠,他转身到洗手台,洗手擦汗,不像盲人。这件仅三张床位的科室每天接纳60余名患者,他熟悉房间的每个角落。
13岁失明的申长远,凭借自强不息的毅力,咬牙坚持数年,终从自闭的小男孩儿,变成励志的名医。冲出“黑暗”的他,又通过资助贫困学生、帮助贫困户致富、鼓励残疾人士就业等方式散播“光明”。
在第六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上,申长远作为“全国自强模范”,受到表彰与鼓励。
“世界不会因我看不见而不美丽”
本正是接触新鲜事物的年龄,申长远的眼前却被遮起了“帘”——因为一场高烧,他再无缘彩色世界。那段时光与他来说,不单是“黑暗”二字可以概括的。
童年时期的申长远阳光好学,提起这个乖孩子,父母老师总是眼带笑意。失明后的他,抱着自己的课本,却不能看进一字。这样的打击对于孩童来说太沉重,他开始把自己封闭在狭小的房间,周边亲人关心怜悯却使他愤怒,因为,他不愿承认自己已是盲人的事实。
是母亲的不懈鼓励唤起了申长远的自强心。“母亲告诉我,世界不会因我看不见而不美丽。”申长远说,这句话让他想通了,虽然自己看不到,但是花不会不开,草不会不绿,一切都还在,虽然自己残疾了但不能当个“残废”。
申长远找到村里的“乐队”,开始拜师学唢呐。不到一年,就能吹奏“六子开门”等简单的曲目。
后来的申长远去到全国各地,但村北自家到村南师傅家的2公里路,却是他走过最“长”的路。申长远一路趔趔趄趄,他在每一个踉跄后,都能听到“嘲笑声”,声音有些来自顽皮的孩童,但更多的是自尊心在“作祟”。申长远为了绕开大家,天不亮出发,夜深时回家,遇到坑洼跌一跤,爬起来接着走,疼不怕,就怕有人看到,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底。
吹唢呐不是长久之计。考虑到这一点,申长远母亲只身来到省残联,为儿子争取到在河南省特殊培训学校免费学习的机会。农历正月20,申长远离开出生地,想到大字不识的母亲为自己这样操劳,他暗暗起誓,不学个“样儿”就不回来。
针灸要求中医基础与手上功夫。申长远“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提升掌力,反复听“中医基础”磁带,学校的骨骼标本有限,他向老师申请,将标本带回宿舍练习,抱着标本入睡。
2004年申长远走出校门,5年积累使他顺利找到工作,虽然第一月只拿到200块工资,但申长远称它为“第一桶金”,他通过“一双手、一组针”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世界因我而美丽”
农村出身的申长远,凭借自身毅力与精湛技艺,从“实习生”到“主针手”,在郑州也有了自己的针灸室。慕名而来的患者越来越多,郑大一附院、省人民医院也向申长远抛来“橄榄枝”,可在事业正红火时,他却回到延津,在小潭乡、司寨乡的乡镇医院开设中医科,周一至周五坐诊,硬是把自己的针灸室做成了“副业”。
小潭乡卫生院在申长远到来前“存在感”极低,创下过一个月只开药3块5的“最低记录”。听说申长远要来,院长找到他:“长远,基本工资给你定多少?”“我不要基本工资,咱凭实力说话。”
申长远做好了受苦的准备,从早忙到晚,一天接纳五六十名患者。他说:“在乡镇医院工作不比城市,‘城市人’注重养生,往往三到五针,便能缓解症状,可‘家乡人’爱‘拖’,小病‘拖’成大病,我治疗过的‘一体多病’患者,最多扎了140针。”申长远开设中医科的这三年,小潭乡卫生院不光人流量增加了,还增添了医疗设备。
延津县副县长刘为伶在夹堤村走访贫困户时,接触到“半盲人”潘振杰,虽然眼睛看不太清,但凭借一点光影修理电动车。刘为伶联系到经历相似的申长远,申长远不光为潘振杰免费治疗,还表示愿意收潘振杰为徒弟,学习推拿针灸。目前,申长远的徒弟有15人,大多数已经“自立门户”,或在医院就业。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发挥他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作用。”作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申长远发挥职业优势,在延津县妇幼保健院创办康复中心,治疗小儿脑瘫、成人康复。治疗费用不到常规治疗的二分之一。“康复中心不光能治病,还是一所‘学校’,康复中心对残疾人、残疾人家属进行免费中医培训,为他们提供良好条件。”申长远说,“传承是硬道理,临床是真功夫,我要用我的一技之长,回报社会,报答家乡人民。”
延津县委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