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光山考察调研,在有着“花鼓之源 古坊东岳”文化名片的东岳村现场观看国家级非遗项目光山花鼓戏,为光山县做好非遗传承注入强大动力。光山县委统战部紧抓契机,通过深入挖掘、创新传承与广泛传播,让传统技艺与民族精神在交融互鉴中焕发新生,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深耕非遗厚土,聆听文明脉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之所系。光山县非遗资源种类繁多,涵盖传统戏剧、传统技艺、民俗等多个领域,目前拥有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项省级项目,27项市级项目,81项县级项目。这些非遗项目不仅是光山县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生动写照。“总书记现场听了一段我唱的花鼓戏,鼓励我要继续发扬光大,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门艺术。”回忆起那天的情景,花鼓戏传承人张秀芳眼中闪烁着光芒。“我一定会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将花鼓戏的精髓传承下去,让这朵艺术之花在新时代绽放得更加绚丽。”如今,她带领团队走进校园、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活动,让更多人感受到光山花鼓戏的独特魅力。
为了让花鼓戏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光山县委统战部联合教育部门,依托党外人士搭建传承平台,在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设花鼓戏特色课程,聘请专业戏曲老师和县花鼓戏老一代传承人共同授课,系统教授戏曲表演和光山花鼓戏有关知识,为光山花鼓戏培养年轻传承人。同时,利用新媒体平台,制作短视频、直播演出,拓宽传播渠道,吸引年轻观众。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光山花鼓戏不仅在当地扎根,更走向全国,成为连接民族情感的桥梁。
走好融合新路,绘就生态图景。为了让非遗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光山县委统战部积极探索非遗与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模式,通过“非遗+”的形式,为文旅融合发展注入新动力,实现非遗保护与文旅产业发展的互利共赢。目前已创建15家非遗工坊,形成“花鼓之源古坊东岳”乡村游、砖桥月饼非遗美食制作、余粮乡创、匡自稳石器雕凿等多个非遗产业基地。其中“花鼓之源古坊东岳”乡村游尤为引人注目,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非遗文化。赛山玉莲茶非遗工坊依托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赛山玉莲茶制作技艺),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工坊”模式,不仅开展茶叶制作技能培训,提升产品品质,还进行产品设计创新,开发出多种符合现代消费需求的茶产品包装,通过网络营销等手段,拓宽销售渠道,带动当地千余名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实现了非遗传承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在“非遗+旅游”融合发展上,光山县充分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将拥有多项非遗项目的东岳村、赛山玉莲茶基地、砖桥月饼工坊等串联起来,打造非遗主题旅游线路,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还能亲手体验非遗技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这种融合模式,不仅促进了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也为当地旅游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为各族群众创造了更多的交流合作机会,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融合与文化交流,绘就了一幅和谐共生的生态图景。
节庆飞架金桥,团结同心筑梦。《夫妻观灯》《假报喜》花鼓戏经典剧目轮番展演、“云游非遗・摄影展”和非遗摄影展线上线下同步展示光山非遗风采、文殊麻花、木旋工艺品等各类非遗文创产品纷纷亮相......在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光山县的非遗活动精彩纷呈,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观看,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近年来,光山县以各类节日为契机,举办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活动,通过非遗展演、文创市集等形式,搭建起文化交流的桥梁,增强了各族群众的文化认同感,绘就出一幅民族团结、文化繁荣的美好画卷,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除了非遗文化节,光山县还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景区”等活动。“非遗进校园”活动走进全县50余所中小学,举办讲座、展演100余场,孩子们通过观看花鼓戏表演、学习皮影制作等,从小接触非遗文化,培养了对民族文化的热爱。“非遗进社区”活动覆盖20多个社区,举办文化展演、非遗讲座30余次,居民们在花鼓戏教学、剪纸艺术等活动中,感受到非遗的魅力,增进了邻里间的情感交流。“非遗进景区”活动则将非遗元素融入景区游览,游客在游览名胜的同时,体验非遗技艺,深入了解传统文化,提升了旅游体验,促进了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这些活动,如同一条条金色的桥梁,将非遗文化与各族人民紧密相连,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凝聚起团结一心、共同筑梦的强大力量,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扎根于每个人的心中。